历史文化知识:长岭瓷石矿遗址
长岭瓷石矿遗址位于浮梁县瑶里镇长明村,是明清时期瓷石(及釉果)原料重要生产区,面积966.8公顷,构成要素包括大午坑瓷石明矿遗址和小坞里溪谷瓷石开采加工遗址,其中大午坑瓷石明矿遗址包括明矿、运输古道、生活聚集区及工棚遗址,小坞里溪谷瓷石开采加工遗址由矿洞遗址、瓷石釉果加工作坊遗址、房址、棚址、古道、水碓头采石区及早期窑业堆积组成。长岭瓷石矿遗址见证了瓷石和釉果大规模开采活动、大规模生产加工活动及对水力资源和矿石资源的充分利用,体现了低成本、规模化、标准化的原材料开发供应活动,由瓷石和釉果开采形成的大地景观与巨量尾矿堆积也反映了长岭瓷石矿遗址长期延续与深厚积累的瓷业历史层积过程。
(一)大午坑瓷石明矿遗址
大午坑瓷石明矿遗址位于长岭瓷石矿遗址西北部,是明清时期瓷石原材料露天开采方式的典型代表,现存矿坑长约2000米。4段明矿、2处生活聚集区、6处工棚等遗迹现象,通过13条运输古道纵横相连,形成了完整的瓷石原材料开采、加工、生活聚落系统。大午坑瓷石明矿开采从明代晚期至清代晚期,其中石梁段是其典型代表,入口顶部有两道石梁横跨两端,两侧坑壁笔直如削,表面局部保留有较为密集的青绿色瓷石矿。
(二)小坞里溪谷瓷石开采加工遗址
小坞里溪谷瓷石开采加工遗址位于长岭瓷石矿遗址中部山谷内,考古调查发现矿洞12处、水碓26处、淘洗池44组、房址7处、道路14条、窑业堆积3处,是明清时期从事制瓷原料开采与加工的典型生产单元,承担了制瓷重要原料供应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