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开讲” 第十五期:解密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与柴窑烧成技艺
为推进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宣传和推广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开讲”第十五期活动在浮梁县湘湖镇前程村丙丁柴窑艺术馆举办。本期活动聚焦 “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及柴窑烧成技艺”,特邀丙丁柴窑窑主余沉主讲。景德镇市文旅局党组成员、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创新中心党组书记、主任余红生,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创新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柴立民,景德镇瓷业文化遗产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程国平出席活动并聆听授课,传统柴窑爱好者百余人报名参加活动。
此次“非遗开讲”课程,采取“理论公开课+丙丁柴窑现场观摩”的模式。余沉结合自身多年柴窑烧造与挛窑实践经验,系统讲解传统柴窑营造与烧造的核心技艺:从柴烧窑炉演变的典型形态、基本结构,到蛋形柴窑的烧造流程、技艺细节、窑房设计及挛窑技艺;从蛋形柴窑的先进性与科学性,到“柴窑”“柴烧”与“气烧”的本质差异,更深入阐释了柴窑文化传承的当代价值。现场观众沉浸于课程之中,认真聆听、专注记录,三个小时的课程在不知不觉中圆满结束。
清华大学博士生孙浩堂分享道,曾在国外留学时目睹欧洲人对景德镇陶瓷的由衷崇拜,这使他坚定了文化自信,并在博士阶段坚定选择陶瓷专业。他表示:“要说中国,必谈陶瓷;谈及陶瓷,必提景德镇。此次能聆听余老师的课程,是一次难得的机会。陶瓷是中国极其重要的文化瑰宝,许多技艺濒临失传,这样的传承活动意义非凡。”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陶瓷柴烧专委会主任林春兴也表示受益匪浅:“余老师完整阐释了景德镇窑炉构造与操作流程,他提出的‘土木为根,一器成魂’让我深受触动。‘非遗开讲’这类活动很有必要,陶瓷作为文化媒介,能凝聚全国陶瓷爱好者的力量;正是这份对陶瓷的热爱,支撑着我们坚守传承、持续前行。”
谈及课程背后的付出,余沉坦言:“今天3小时的课程,浓缩了我们十几年的研究与探索成果——我们把所有经验得失、学习心得都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希望通过讲解,让大家清晰、正确地认识柴窑营造与烧造中的各类现象,挖掘柴烧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人理解、接受甚至参与到柴窑技艺的研究中。”他指出,在工业化生产的当代,挛窑与烧窑这类传统非遗技艺已逐渐退出工业舞台,但陶瓷若仅保留工业与经济属性,是远远不够的——陶瓷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除了经济与工业价值,陶瓷必须承载文化内涵。在工业化产品充斥的今天,人们愈发崇尚自然,探索自然赋予材料与技艺所能呈现的艺术效果。余沉表示,目前从事传统柴窑技艺的人日益减少,但他们仍愿坚守这一事业,希望为后人留存可资借鉴的蓝图与资料,这正是传承的意义所在。
柴窑作为景德镇特有的传统烧制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然而,在现代烧瓷技术的冲击下,因林木资源消耗大、烧成效果难以控制,柴窑工艺日渐式微。余沉先生作为同时师承挛窑与烧窑技艺的传人,决心重现柴窑的魅力,丙丁柴窑由此创立。丙丁柴窑艺术馆自创立以来,深受柴窑爱好者、游客及网友的青睐,不仅成为展示与传承陶瓷文化的重要窗口,也迅速成长为备受追捧的网红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