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御窑碎片到文化IP:景德镇新晋网红“碎碎鸭”的逆袭之旅

作者:佚名 来源:景德云媒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9日

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馆,一件明成化素三彩鸭型香薰以其栩栩如生的造型吸引着众多游客驻足。伸颈昂首、尾巴上翘,张嘴好似“嘎嘎”鸣叫——这只被亲切称为“碎碎鸭”的文物,正以其跨越时空的独特魅力,讲述着千年瓷都的传承与创新故事。

从御窑碎片到文化IP:景德镇新晋网红“碎碎鸭”的逆袭之旅

五百多年前,它是景德镇明代御窑厂的皇家订单,却因细微瑕疵无缘皇室御用,被击碎后深埋地下。五百多年后,它在考古发掘中重见天日,并在此后的岁月里被文物修复师们陆续精心修复,化身为寓意“岁岁平安”的文化符号,成为景德镇的新晋网红。

沉睡与苏醒:皇家珍品的重生之路

素三彩鸭形香薰诞生于明代成化年间,是景德镇御窑厂为皇室精心烧制的陶瓷珍品。其设计巧思令人叹为观止:鸭颈中空与口相通,腹部合缝处有6个巧妙的隐孔,空气自隐孔进入鸭腹,当薰香点燃置于鸭腹内,便会从鸭嘴处“焚香四溢”。

鸭形香薰其实并非明代首创。因“鸭”在古语发音中读“甲”,有状元及第与逢考必过之意,鸭形香薰在古时候极为流行。但明代御窑厂制作的这件鸭薰博采众长、别具一格,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制作水平。

遗憾的是,这件精美的鸭形香薰因有瑕疵未能通过御窑严格的筛选标准。按照明代御窑制度,专供皇室用瓷的瓷器烧成后需遴选精品送往宫廷,落选器物一律打碎掩埋,禁止流入民间。

1987年,景德镇启动龙珠阁重建项目,当地基挖至地下数米深时,施工人员惊喜地发现数万枚瓷片堆积在一起。这些瓷片正是明清时期御窑厂埋藏的落选陶瓷器。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江建新回忆起那次考古经历,仍兴奋不已:“清理发现这批东西非常重要,是明朝成化官窑的遗物,当时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乃至全世界的博物馆都没见过的,一下子震惊了世界。”

经过考古人员用多级分类、系列复原的修复方法,把这些瓷器碎片拼合复原,其中的器物就有六只成化素三彩鸭形香薰。

匠心重铸:碎瓷片的有序“拼图”

2024年7月,在御窑博物院文物修复室,古陶瓷修复非遗技艺传承人郝国江正在对“碎碎鸭”文物碎片进行清洗。作为一名古陶瓷修复工作者,郝国江从刚入行开始就对这件器物很向往,这是他修复的第二只。

面对70块大的不过掌心、小的还不及指甲盖的碎瓷片,郝国江先是进行超声波清洗和蒸汽冲洗,去除文物上残留的土锈和杂质,然后开始了一场没有图纸的智力拼图。

拼合碎片只是修复的第一步,更难的关卡在后面——填补器物残缺的部分,恢复它原本的形态。补缺用的材料是矿物质色粉加树脂的调和物,调出的颜色要尽量接近瓷胎的釉色,这需要修复师敏锐感知色温的细微变化。

鸭翅、鸭腹和底座的破损有迹可循,可以通过翻模来填充;而鸭舌只剩下一点点舌根,缺失的部分只能靠修复师自行“脑补”了。这种“脑补”并不是凭空捏造。郝国江五年前修复的那件“碎碎鸭”在出土时就自带鸭舌,当年的修复档案里,鸭舌的形态和数据都留有记录。

郝国江强调:“一定要通过大量的文献或实物对比,来完成这个工作,不能多一分,也不能少一分,要还原文物的原真性。”在完成补缺后,郝国江开始给这件“碎碎鸭”做最后的复原——古陶瓷修复技艺的最高级:美术陈列修复。他参照文物本体的纹饰和配色刻画图案、喷绘颜料,尽可能做到线条、色彩、笔触、气息与原画勾连相通。

科技赋能:古陶瓷基因库的支撑

“碎碎鸭”的重生并非仅靠手工技艺。在其背后,是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的科技支撑。2022年6月,在景德镇40多年来考古出土的海量标本基础上,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联合相关机构创立了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

基因库以2000万古瓷片为研究对象,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探寻景德镇千年陶瓷工艺闻名天下之谜,破译古代瓷业蕴藏的文明密码。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介绍:“首先得对古瓷片进行考古信息采集和整理绘图,完成基因标本制作;再从中提取考古、造型、纹饰等方面的核心信息,以及相关博物馆收藏、历史文献、研究成果等延展信息,才能构建起一个信息丰富、多元、立体的数据库。”

古陶瓷基因库的建立,为文物修复带来了极大便利。研究人员熊喆表示:“过去大家只能通过机械式的拼搭和试错来分类筛选瓷片,有时一个瓷瓶的修复需要10余个技术人员工作一个月以上。如今,古陶瓷基因库海量瓷片样本数据、计算机智能拼接等数字化技术,给文物修复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创意逆袭:从文物到网红IP

修复完成的素三彩鸭形香薰因其精巧造型和文化内涵,迅速成为御窑博物院的“颜值担当”。但它的“逆袭”之路并未止步于此。

2023年6月10日,在景德镇古陶瓷基因库成立一周年成果发布会现场,一只伸颈昂首、尾巴上翘,张嘴好似“嘎嘎”鸣叫的鸭子成为聚光灯下的宠儿。这是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选定的“形象代言人”——鸭形香薰IP“碎碎鸭”在公众面前的首次亮相。

参与“鸭形香薰IP与文创项目”的鲁迅美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林栋表示:“希望让博物馆沉寂的文物卸去时间的尘埃,变得生动起来,拥有自己的表情包、文具、服饰等文创产品,融入当代生活走向大众。”

翁彦俊告诉记者:“因为这只鸭子深受工作人员和游客的喜爱,我们提炼了它的花眼、翅羽、鸭掌、海棠等局部特征设计IP形象,并为它取名‘碎碎鸭’,赋予了岁岁(碎碎)平安、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

如今,“碎碎鸭”已经成为景德镇的“吉祥三宝”之一,红遍全国的流量“明星”。来自浙江杭州的旅游达人辛小曼在今年元旦完成景德镇之旅后表示:“我都去打卡了,如朋友们所说,不虚此行。”

文化传承:讲好中国陶瓷故事

“碎碎鸭”的走红不是偶然。它是景德镇陶瓷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景德镇实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记录工程,让非遗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方式传承,提升了陶瓷文化活化利用率。

更重要的是,景德镇善于传承接续、求新求变,展示给游客一座城市新的打开方式:将新潮业态注入传统基因,赋予千年瓷都穿越时空、沟通历史、连接中外的厚重感与新潮感。

丰厚的陶瓷文化资源、包容的交流分享氛围、便利的创作创业环境,是景德镇的“核心吸引力”。景德镇现有“景漂”超6万人,其中高峰时有5000余名“洋景漂”在景德镇创业。这些创意人才的汇聚,为陶瓷文化创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2024年2月24日晚,一场文博IP发布会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馆举行。大IP“碎碎鸭”正式和大家见面,并在文创市场上火爆“出圈”。站在御窑博物馆内,聚光灯下的“碎碎鸭”仿佛在对人们诉说:“为了见到你,我已经走了五百多年,五百多年,天空蓝着、黄河流着,我破碎了又完整,我破碎了再无法完整,可我依然活着。”

如今,这只跨越五百多年的鸭子正以崭新的姿态,讲述着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故事,见证着千年瓷都的焕新之路。从御窑碎片到文化IP,“碎碎鸭”的逆袭之旅,不仅是一件文物的重生,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与创新,彰显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