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七公祠“变身” 重“燃”窑柴文化火种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16日
“以前这里年久失修,濒临倒塌,现在修缮成了展示馆,即安全又整洁。看着里面记录的窑柴历史,我也想起了小时候和长辈们一起上山砍柴的场景,很有感触!”8月15日,在蛟潭镇礼芳村,村民李志华指着焕然一新的华七公祠,饶有兴趣地向记者介绍道。

华七公祠“变身” 重“燃”窑柴文化火种

这座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华七公祠,由当地合族为纪念窑柴业开创者华七公而建。它不仅是清晚期景德镇瓷业鼎盛、窑柴经济繁荣的生动见证,更是凝聚传统乡土社会的重要纽带。青砖黛瓦,雕梁画栋,诉说着往昔的荣光。如今,这座古建筑经过精心改造,实现了“建筑本体”与“展陈内容”的深度交融,不再仅仅是凝固的历史,更跃升为鲜活的“文化载体”。

华七公祠“变身” 重“燃”窑柴文化火种

步入342.84平方米的展馆,大量木柴整齐码放在格架里,窑柴文物、窑柴历史文书、生产技艺、生产组织等具有典型性与独特性实物资料吸引了众多村民前来参观,不约而同地驻足停留,感受着独属于礼芳人的时代印记。展陈脉络清晰分为三章:“柴木宝库”揭示蛟潭作为昌江上游窑柴产业明珠的天然禀赋;“窑柴生产”展现古人选择性采伐与标准化加工的精妙智慧;“川流之利”则解密那套顺应天时、巧借水力的高效“水放船运”系统。
华七公祠“变身” 重“燃”窑柴文化火种
这套蛟潭孕育的可持续窑柴产运系统,堪称景德镇瓷业辉煌的隐秘支柱。它支撑了明清时期瓷都爆发式增长的燃料需求,保障了庞大生产规模与卓越品质,更可贵的是维系了产区山清水秀的生态平衡。其严苛的标准化流程与极致的成本控制,在燃料生产端便已深刻烙印下景德镇精益求精的产业基因。
华七公祠“变身” 重“燃”窑柴文化火种
从庄严肃穆的宗族祠堂,到开放共享的文化殿堂,华七公祠的华丽转身,让沉淀于砖石木构间的窑柴记忆与生态哲学重新焕发生机。它不仅向今人娓娓道来一捆捆窑柴如何托举起“瓷都”千年的辉煌传奇,更通过这扇古老的“新窗口”,传递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智慧。推开这扇历史之门,一段关于泥土、火焰、森林与河流的壮阔史诗,正等待着您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