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楠:景德镇是中国文明的符号

作者:佚名 来源:弄子里的景德镇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30日

叶楠:景德镇是中国文明的符号

嘉宾简介:叶 楠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所所长、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名城及城市设计学委会专家,深度参与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是北京中轴线规划团队核心专家。长期从事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相关工作,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有深刻研究。

主持人:郑 鹏  景德镇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 、二级巡视员、高级工程师

本期节目导言:本期与叶楠深度探讨景德镇的遗产保护之路。景德镇城市发展的层积感与完整性让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她提出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产业要素是影响城市运行、引导城市格局形成的重要力量;而瓷器中除了外在的器型、画面,其原料采集、工艺制作的全过程也都蕴含了历史信息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Q1郑鹏: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地方是湖南会馆,它是在清朝同治年间,由在景德镇的湖南商人出资建造。上世纪50年代初做过统计,在景德镇老城区范围里面,有20多家类似的会馆,涉及到十几个省。您这是第一次来到景德镇,参观了御窑厂和陶溪川的工业博物馆,御窑厂是为皇帝生产瓷器的地方,工业博物馆是景德镇工业化时代的工业遗产,而现在这个场景是一个经过修复的历史建筑,这三者是不同类型,参观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叶楠:遗产保护,然后PPT中有一页内容是说景德镇也要遗产保护,在互动中,我问孩子们:“你们知道景德镇为什么要遗产保护吗?”

我在屏幕上写出“China”,景德镇就是中国的一个文明符号。

叶楠:景德镇是中国文明的符号

       来到景德镇,我感受到空气当中都弥漫着瓷器的基因。无论是在大排档,还是一个小logo中都能看到瓷器的痕迹。很少能看到一种主题,这么深入到一个城市中。无论是古代埋在地下的遗址还是工业化生产的厂房设备,我觉得它们都证明了城市的发展是层积的,它是一层一层的,就跟考古的文化层一样。

对于保护来讲,我们特别反对布景式的保护,把所有城市街道都恢复到某一个时期,这其实丧失了城市的层积感,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记忆,如果都能够被保留下来,这个城市就会很有历史韵味,我们要保存这种完整性。就跟景德镇“落马桥”一样,它的连续性是最珍贵的。

叶楠:景德镇是中国文明的符号

落马桥瓷业生产遗迹 图源:景德镇申遗

Q2郑鹏:

景德镇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近些年又被列为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从国家层面来讲,对景德镇寄予很大期望。大多数人都会谈到陶瓷文化,当然也有人将其再升高一步,称其为“陶瓷文明”,您对陶瓷文化或者陶瓷文明有怎样的理解?

叶楠:

能够被称之为“文化”甚至“文明”,它一定是能够影响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城市运行方式的一种东西,它有可能会反映在空间的功能布局,包括城市的道路;有可能会反映到技术技艺,也会反映到生活方式,甚至会反映到比如御窑厂周边的弄巷名称上。这些名字可能是个路名,但也可能是一个家族或行业,甚至是整个区域的文化缩影。

叶楠:景德镇是中国文明的符号

彭家上弄 图源网络


Q3郑鹏:

有一句话叫“谋定而后动”,这句话放在城市规划和遗产保护领域里面,意思应该是规划先行。

叶楠:先有一个名城保护的大格局和框架,才能够知道后续怎么做,不能说最开始就只知道保某一个文物,因为历史是一个时间序列,各种内容各种类型,它都可以承载历史的记忆,都应该作为历史的载体被保护。

我的专业是城市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城市规划当中的一部分。规划先行就是最开始时把各种要素进行整体设定,名城保护是其中一部分。只关注名城肯定不够,比如说老百姓的生活怎么办?对于首都来讲它还有一个政务保障的问题,所以我们就需要在最开始时,以规划作为引领,把这三者的关系去处理好。

郑鹏:

不同的历史时期,保护的理念也不一样。

叶楠:

是的,越来越完善。

郑鹏:

规划先行需要有非常强的超前意识。

叶楠:

对,规划面向未来,但其实我的工作可能还要考虑好历史上的东西,要先知道在历史中有什么价值,然后在面向未来时知道“我是从哪来,要到哪去”。我得知道我保护的底线是什么,不能因为城市发展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然后就丢掉了历史上的这些东西。我们需要通过规划,让不同层面的需求得到更好平衡,更好协调。

Q4郑鹏:

      您深度参与了北京中轴线的申遗工作,尤其是规划体系的建立。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经验,对景德镇推进申遗工作有哪些启发?

叶楠:

     北京的遗产类型是以古建筑为主,景德镇是以遗址为主。

郑鹏:

遗址再加上产业体系。

叶楠:

对,它是一个产业体系,世界遗产的标准有自己的逻辑,叫“突出普遍价值”,核心就是说这些价值是否在世界层面上被大家所认知,而且它是非常优秀非常突出的。

遗产保护文本团队整理的价值是指导所有工作的核心,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将其)进行拆解,然后归类,变成可以指导我们后续实际工程建设、保护修缮,或遗址保护这一系列工作的重要抓手。
我们对于价值的理解,需要很准确地传导到所有景观、所处空间上。即便是做一个铺地,是选择铺砖、砾石还是石材,它都不一样。因为每一种材质背后都呈现了不同的价值特征。
对于北京来讲,秩序感是中轴线的核心。所有的环境整治、所有标识牌匾的设置甚至于道路路板的设计都要遵循以中为尊。

郑鹏:

很细节。

叶楠:

因为城市就是由细节组成。对于遗产专家来讲,细节都做到了,在更大的层面上它能够形成一个比较好的效果,当然这个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工程量比较大的项目,比如下大决心去实施一些比较高的建筑的降层。

叶楠:景德镇是中国文明的符号

叶楠:景德镇是中国文明的符号

上:北京中轴线平面图 
图源: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下:景德镇镇区瓷业遗产 图源:景德镇申遗
Q5郑鹏:

除了北京中轴线的申遗以外,您还参与了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大运河是一个历史文化非常厚重的项目,景德镇也是一个山水环绕的城市,“四面青山三面水,满城瓷器半城窑”我们的母亲河叫昌江,它有很多支流和干流,东河、南河、西河、北河,还有一条叫建溪河,分别承担着原燃材料和生活物资的运输;干流的下面一段,主要承担产品的对外运输,通过昌江再进鄱阳湖出长江,通江达海,然后再走向全世界,它是这样一个水系的连通。这种用繁密水系来链接各个生产要素,从而构成庞大生产体系的范例是否多见?

叶楠:景德镇是中国文明的符号

景德镇五代古窑址示意图分布图

图源:规划中国

叶楠:

我没有研究过以水运方式运输手工艺品及其原材料、商贸等相关内容。但是北京确实是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一个终点,因为京杭大运河的修建目的是为了都城,紫禁城是“漂来”的城市,其建筑材料都是通过漕运沿着运河漂来,包括粮食也都沿着运河运输,甚至文化交流也沿运河展开,所以形成了很多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的村镇。在中国很多历史悠久的城市和村镇建设中,都会最大程度地利用山水。

由水系带来的城市,它一定是利用自然的同时,还要增加人工的智慧,然后才能满足更好的功能需求。对于景德镇来讲,它也是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的条件。材料上,我们有土,有柴;水路上,密布的河流造就了便利的水系运输;陆路上,垂直于河岸的弄巷,缩减了前往码头的时间,大大提高了效率。

这些都是在城市建设过程当中、功能区的布局过程当中,最大可能性地去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

郑鹏:

实际上说到大运河,其实在元明清时期,景德镇为宫廷生产瓷器时,在运输过程中,运河是很重要的一段水路,走水路去,破损也小很多。

叶楠:

风险小,而且快,成本低。


Q6郑鹏:

您刚才提到景德镇的里弄基本上都是垂直河流,昌江河是一个干流,整个老城区沿着昌江河的东岸,它的整个建筑布局看上去非常杂乱,但其实有规律可循。城区,有两条主干道,一个是叫前街,一个叫后街,御窑厂西面是前街,御窑厂东面是后街,它是一个南北走向的道路,贯穿整个城区。

叶楠:景德镇是中国文明的符号

陶阳里整体空间示意图 

图源:规划上海SUPDRI

沿前街的西面是下弄,靠河边,然后东面是上弄,所有的弄跟昌江是垂直的,然后弄与弄之间又有小横弄,形成一个路网。在明清时期,所有窑厂所有作坊都隐藏在里弄中,它跟居民的生活区交织在一起。城镇肌理的形成,应该与手工业生产有关联。

叶楠:

我在御窑厂看了一个长卷,在建筑布局中,街巷跟水的空间关系特别清楚,那种空间距离一看就能知道它为什么会建成这样,它一定是为了生产效率最大化,能符合当时的生产、贸易需求。

郑鹏:

而且老百姓就生活在其中,非常方便。

叶楠:

对,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是怎么方便怎么来。

Q7郑鹏:

还有人说景德镇是一个没有城墙的城市,实际上在古代,一般县城以上的行政中心区域才会建城墙,景德镇只是一个镇,套用现在的概念,相当于浮梁县下面的一个工业区,不是一个行政单位,只是乡镇级别。在没有规划引导的情况下,是什么力量引导了这种格局的产生?

叶楠:应该和生产要素有关,生产要素怎么流动最有效率,怎样才能助力于这个聚集点的生存等等。

在北京景山与故宫中间,有一个牌楼上面写着“大德曰生”,其实是说生存下来是第一位的。对于景德镇来讲一样的,一定会把生产要素,功能区布局,相关人员的匹配统筹得很好、很系统,才能够让这一切运转非常顺畅、效率最高,才能保证生产出的产品能养活大家。

叶楠:景德镇是中国文明的符号

“大德曰生”牌楼 图源:古建筑学

郑鹏:

而且其要求运输距离最短,因为都是易碎品。

叶楠:

想一切办法保证能活下去,其实是最朴素的一个想法,先保证完成任务,然后在这过程中不断衍生对审美的追求,对工艺的精进。以北京来讲,成为都城后,防御安全是第一位,为什么要建城墙?北京四重城郭,所有布局,都是为了拱卫皇权。大运河为何要运粮,粮仓放在哪些位置,所有的逻辑都是为城市的核心功能服务。

所以我们会研究城市在历史上它承担了什么功能,在这个功能下会形成什么样的城市形态、建筑风貌,它背后的这种逻辑是最重要的。

郑鹏:

还是产业逻辑在引导。

叶楠:

是的

Q8郑鹏:

这段时间跟不少嘉宾聊到景德镇,大家有个共同看法,就是景德镇的遗产是活的,跟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比方说我们前面这条昌江,它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陆上起点之一,明清时的外销瓷就是从这里出发,然后走向全世界。我们建筑东面就是御窑厂,它是中国陶瓷文化的至高点。可以说,我们老百姓就生活在遗产的环境当中,从规划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怎样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平衡。

叶楠:

其实现在每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或者遗产地,发展和保护之间的冲突矛盾都是当下最棘手的问题,因为人的生活方式变了。现代城市生活的需求跟原来的空间形态不匹配了。

原来我们可能说反正城市要发展,就把原来的东西拆掉,盖一个适应当下需求的建筑。但是现在回过头来,我们会重新去思考这个问题,就是为我们的后代留点什么,是不是得留点真东西,你不能让他只能在博物馆中看到历史吧。

我们现在一是要做“在城市里的24小时博物馆”,大家能看到原来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可以想象或沉浸式地去感受原来的历史。

叶楠:景德镇是中国文明的符号

御窑厂周边里弄巷子

对于北京来讲,我们一个老领导说过一个观点,他说北京的这些四合院是个铁靴子,你脚穿着不合适,你不能说把我那个铁靴子改了,那是铁的,你改不了,只能削足适履,意思是说我们要把外观和内容很好地匹配。

既然不能改老祖先留下的这套东西,我们就把不适应这种需求的东西放到其他空间去承载,让能适应于现在这种空间的进来。至少我们要先把壳子留下,然后再把适当的功能放进去。

还有一种是怎么让原住民或者在这个区域内生活很久的人,能够更好地成为这块区域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其实对于政府来讲,需要给这些人去提供更好的让他能够留在这儿的原因或者空间。

比如说北京很早以前会拆除平房区,然后重新建楼,其实很多能够记载历史信息的胡同或里弄名字都没地儿挂了。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传统地名的历史要比有形的建筑留得更久,而且通过这些地名的变化,能看到这个区域曾经有过什么,然后中间发生了什么,因为有地名志,它会不断地被记录下来。所以这些历史信息必须得找到一个空间承载,所以我们就得留着那些胡同,不能大拆大建,不能改变它原有的街巷,当整个空间形态发生特别剧烈的变化,历史信息就被断裂了。

郑鹏:

所以这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矛盾。

叶楠:

需要解决。现在北京在这方面就做得非常好,即便会有一些小尺度的改变,但都会查阅历史地图,查阅它原来的格局是什么样,会尽可能地按照原来的格局肌理进行再建设。

叶楠:景德镇是中国文明的符号

叶楠:景德镇是中国文明的符号

由钟楼俯瞰胡同提升前后

 图源:北京交通广播

Q9郑鹏:

这也非常值得景德镇学习,在北京的中轴线遗产保护过程中,强调了“要坚持最小代价实现遗产保护成功,以中轴线申遗为抓手,带动老城区的整体保护。”这句话非常重要,以最小代价,但又要带动老城区的整体保护。这个理念对于景德镇应该也有相通之处。

叶楠:

其实对遗产保护的城市来讲,工作逻辑应该都是这样的状态。

我们需要去识别能否在满足v要求的基础上,还能实现更多层面的综合效益。最小代价意味着我做这件事情时,对其他事情影响最小,甚至还有促进。

郑鹏:

实际上就是通过系统的规划来实现一举多得。

叶楠:

对于北京来讲,中轴线遗产保护过程中,我们选择了完成遗产最核心的任务,同时,也借此推动了北京老城的很多工作。通过这样的大事件,带动了整个北京老城的整体提升,原来大家熟悉的是故宫、天坛,现在把15处遗产点连成线,它呈现一个整体价值的时候,老百姓对城市的认识也系统了,对于保护的认识也更整体了。这其实也是整体保护的重要组成基础。

我觉得这点对于景德镇来讲也特别重要,比如说一件瓷器,老百姓平常看到的是画面精美、器型优美、工艺高超,但他不会想到这些原料从哪来,怎么来,工人是用什么方式把瓷石进行研磨,怎么利用水碓把它弄成粉末状,高岭土的比例怎么添加。但是对于一件瓷器来讲,它的整个工艺流程体现了整体性和系统性。

同时,对一件器物背后的流程和全过程的保护,也体现了系统性和整体性。

叶楠:景德镇是中国文明的符号

水碓

郑鹏:

一件瓷器反映了两个方面的信息,一个是工艺技术方面的信息,另一个是文化方面的信息,它为什么是用这种装饰?这种装饰符合什么用途?要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价值。

Q10郑鹏:

目前景德镇很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您有什么话想对景德镇的市民说?

叶楠:

我觉得特别重要的是老百姓对价值的认可,一方面认可现在所提炼出来的价值主题。另外一个就是他要参与到价值的保护过程当中。我觉得景德镇已经做得很好了!整个城市建设和老百姓的生活日常中,方方面面都在不断地去强调“陶瓷”,或者说我们陶瓷文化或者是文明给城市带来的这种推动的力量,然后可以思考你为它做过什么,以及未来还能做些什么。我觉得大家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琢磨,我们为遗产,为全人类的遗产能贡献什么力量。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