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烈:《忆 窑 柴》

作者:佚名 来源: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05日

编者按:近日,为全市申遗工作尽一份绵薄力量,我市首任人大常委会主任、今年已98岁高龄的张烈同志亲笔撰写文章《忆·窑柴》,全文14000余字,今日全文发布,以飨读者:

忆 窑 柴

张 烈

西安村是山区,也是窑柴产地。解放前我在家乡劳动时,参加过窑柴生产劳动。工作后我在兴田、江村、经公桥、蛟潭、三龙等地工作时,经历过造林、窑柴生产运输、管理,也听到过有关的故事。现将我过去一些所见所闻回忆整理如下:

陶瓷艺术是火的艺术,瓷器要达1200度以上高温烧炼才能成为瓷器,过去主要是靠烧柴窑,为此必须有大量的源源不断的窑柴供应,这些窑柴的来源主要靠浮梁广大农村。新平冶陶始于汉世,景德镇陶瓷烧炼有2000多年的历史,窑柴作为陶瓷烧炼主要燃料的历史与陶瓷经历相接近。长期以来,窑柴在陶瓷烧炼的实践中证明,窑柴是陶瓷烧炼最佳燃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中高档细瓷的烧炼非窑柴烧炼不可。窑柴是以松木制成,松木中含有丰富的松脂,具有火焰长、热量大、温度高、柴灰少等优点。经过窑柴烧造的瓷器质量高,具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等特点而扬名天下。

在历史的长河中,窑柴与陶瓷命运相关联,同兴同衰。窑柴与瓷器二者是互相依存互相作用,是一母所生的同胞姊妹。因此说讲陶瓷也必须讲窑柴,二者不可分割。

一、窑柴因何而来

浮梁南乡山清水秀,风景秀丽,人杰地灵。景德镇陶瓷的古窑遗址遍布南河流域,其中以南乡金星坦的万窑坞为景德镇市陶瓷生产最早发祥地。传说在汉末唐初就是陶瓷生产基地,有民谣仍在当地流传:

人来车往  川流不息

工商来自  四面八方

日产陶瓷  达千百担

窑火通明  照亮万家

在汉代当地人就靠山筑窑,以槎柴(当地人称毛柴)为燃料烧炼陶器。经过漫长时间的烧炼,陶器烧炼技术逐步得到改进和提高,加之水碓舂瓷土方便,由烧陶器改烧陶瓷,燃料也一律由烧槎柴改烧松柴。也就是说万窑坞是烧炼陶瓷最早的发源地,也是陶瓷烧炼由槎柴改用松柴烧炼的发源地。为什么槎柴烧瓷要改用松柴烧瓷?松柴后来又为什么改称窑柴?

这里有传说的故事,万窑坞有一家窑户,名叫侯思成。侯思成是土生土长的金星坦人,家里很殷实。侯思成兄妹三人,排行老大。侯思成自幼聪慧,又读了几年书,在农村算是个文化人。五十来岁便拥有两条龙窑,在万窑坞是不算大也不算小的窑户。他的头脑灵活,事业心强。勤于思考,虚心好学。在提高制瓷质量和陶瓷烧炼方面,可谓是下足了功夫,绞尽脑汁。有一次一位窑工献言,我们要提高产品质量,应当提高窑的温度。温度高了,瓷器的质量才好。俗话说,干柴湿竹,烧破锅笃(锅笃,方言指锅的底部),建议用竹子一试。侯思成听后觉得言之有理,用竹子烧瓷器能否成功,不妨试一试。于是就用毛竹烧了一窑,试烧毫无效果。后来又用硬质柴如檵木、肚树、力树等试烧了几次,均无效果。实验停了,在思想上还为这事经常思考。

几年后又是一个谷雨时节的傍晚,他一人来到田野的小路上散步。看到田野里到处都是闪闪的枞光火移动,这是一些勤快人照鱼捉蛙。他忽然心里一亮,农人燃着枞光照鱼,说明枞光含有大量油脂好烧,火焰大,火力长,火势平稳。枞光是松木提取的,枞光能有许多优点,松柴也应当是好燃料。他想到这里,心里热呼呼的下决心用松木一试。

第二天赶早,侯思成就来到六家坞的妹夫李成林家,刚一坐下,侯思成开口就说,妹夫,你立马给我做件事。我要五十车松木柴,用作松柴烧瓷器的试验,价钱好说。李成林说,我这里有的是松树,只需请上几个帮手,我亲自领队砍伐运输送去,你放心就是。

两个月后松木柴干了。李成林雇人把松柴亲自送来了,侯思成立即安排试烧。从装窑、烧炼到出窑,侯思成亲自参加。出窑时,侯思成拿着瓷器细心观察,并拿来槎柴烧的瓷器对比,松柴烧的瓷器晶莹剔透,质感好,外观美,釉面光滑,典雅大气,光洁度透明度都好,白得象玉一样。窑工们看后一片叫好,侯思成看后万分高兴。此后又连烧了几窑,窑窑如此。侯思成无比兴奋。

刚好,此时间一位广东瓷商来到万窑坞采购瓷器,察看了几家窑户,再来到候思成家。看到侯思成家松柴窑的瓷器,非常满意,一窑瓷器全部购买。声称还要包销。后来接连有几位瓷商都选购侯思成松柴烧的瓷器,几窑瓷器全部买光。

万窑坞的其他窑户,听到侯思成的瓷器烧得好,都纷纷上门取经,问有什么秘方。侯思成对窑户们显得非常诚实和开明,说自己并没有什么秘方,只是用了松柴代替了原来的槎柴。此后万窑坞的窑户先后全部都用上了松木柴,凡是松柴烧的瓷器的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从此松柴成了烧炼陶瓷的好燃料。逐步被全行业认可,后来在全行业中逐步形成一个习惯,凡是中高档细瓷、出口瓷、大件瓷都用松柴烧,凡是渣胎碗、酒盅、针匙一类粗瓷,小件瓷仍用槎柴烧制。用松柴烧瓷器确实是伟大创举。松柴所烧出的瓷器有假玉器之称。

《浮梁县志》载唐武德二年(619年)县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假玉器且贡于朝,唐武德四年(621年)颁发诏令让昌南镇制瓷进御,其时景德镇瓷器已声名远扬。瓷器的快速崛起对松柴提出更新更高要求,松柴供应量要更大,采购范围更宽,路程更远,松柴自身价值也提高,当时有谚云“窑柴片瓦,价值千金”。为了保证和满足陶瓷快速发展需要,浮梁官方向全县颁发一项政令,号召全县民众生活用火禁烧松柴,松柴要百分之百销售给窑户烧造陶瓷。并对窑柴标准、计量方法、价格经营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自从官方明确了松柴作为烧造陶瓷的专用柴以后,也就自然而然的由松柴改称为窑柴。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在景设窑丞,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设立专门机构管理瓷业,以后柴窑称为官窑,窑柴也称为官窑柴。

二、窑柴生产与经营

  窑柴生产运输经营是个系统工程,三者密不可分。

(一)窑柴生产与制作

窑柴是松木制成,松木具有生产周期长、耐干旱、耐贫瘠的特点。浮梁有山林面积计三百四十万亩,其中有马尾松林约八十万亩。松木资源非常丰富,生长范围很广,上到浮梁北乡海拔八百多米高山,下到昌江两岸丘陵地带,东南西北四乡都适宜生长,浮梁的松木是以人工造林为主的。历史上浮梁山区人民习惯搞林粮间作,山地烧垦后种一至两年苞米后再播种松木种子或者是育苗移栽。幼林经过两次到三次抚育(包括间苗补栽除杂等)后,五年郁闭,十年成林,十五年到二十年成材,二十年后砍伐。每年约砍伐四万亩左右,由于人工造林,林像整齐、产量高,每亩可产窑柴30担到50担。在正常情况下,一年须生产窑柴160万担以上。没有雄厚松柴资源作后盾就难以保证千年窑火不息,虽说浮梁松木资源很广,但窑柴重点还是在山区。

山区窑柴生产有一个特点,砍伐窑柴时要组织一帮人集体劳动,山区人称为进棚。这是山区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山区的生产劳动实践中形成的一种集体劳动的习惯。山区窑柴生产的特点是:

1、工程量大;

2、工程周期时间长;

3、劳动强度大、危险性大。

所谓工程量大,一座山为一个工程,山区一号山的面积都在一百亩左右,小号山也在50到60亩,大号山都在几百多亩。我们以一百亩为例,一个一百亩的工程,一座山可产3000—5000担窑柴,按每一个劳动日可生产一担窑柴(从砍木锯断到码好)计算要投3000个到5000个劳动日,以半年为期限需要组织20个人到30个人才能完成。

所谓工作周期长,一座山的工程都需半年时间,或者更长的时间。

所谓危险性大,山区劳动天天都是爬山越岭、动刀动斧。劳动的地点大都是四五百米甚至八百多米的高山,有些地方还是悬崖陡壁。要砍伐一颗树,经常是要用双手双脚爬过去才行。有时还有毒蛇伤害等。

农村没有专门窑柴生产机构和专门的队伍,都是农忙时务农,农闲时从事窑柴生产和运输工作。谁来组织这项工作?窑柴区都有这样的组织者、牵头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包工头。这些包工头有的是群众推选出来,也有的自然形成的,它们在群众中都有一定威信,有一定组织能力。这个牵头人就是棚里的负责人,还要配一名记账员。棚长和记账员与其它人都一样参加劳动。如因公事可以另外记工。记账员每天晚上要记工,出工者划个0,未出工者划个叉。

棚里有一整套的管理制度,有严格的劳动纪律和群众纪律,进山的规矩等。

凡是进棚者都必须服从棚里领导调配,家里有什么特殊私事要回家都必须请假,不经批准不得回家;

凡是进棚者必须集中用膳(公饭私菜),集中住宿,统一出工和收工的时间(每天要保持九个小时的劳动)。

凡是进棚者都必须注意当地风俗习惯、注意与当地群众和房东搞好关系。进棚者都是青壮年人,如发现进棚者与当地妇女有什么不规矩的行为者立即开除出棚。

凡是进棚者开工时都要跪拜山神,求神保佑平安,初一十五两天不准进山劳动,早上出工时不准讲不吉利的话。

凡是进棚者在棚里劳动期间发生什么工伤事故或生什么病痛都互相帮助照顾。属于大的工伤事故有合理补偿。

初一十五两天不进山劳动休息时改善生活加餐,每人半斤猪肉用篾串串好,每人一串,如房东家里有老人小孩的也每人送一串。

他们特别注重遵守合同,视合同如同国家法律,合同规定的有关条款都必须严格遵守,特别是对工期的完成,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按期完成合同规定的任务,如遇有什么特殊又无力抵抗的自然灾害不能按期完成任务时,也必须及时向对方说清原因,求得对方谅解。

窑柴制作的具体操作分四步进行:

①将活立木砍倒,砍掉枝杈进行短距离搬运,选择一个稍微平坦又能通路向阳的地方集中,便于劳动操作,便于窑柴码放和晒干;

②两人用锯将松木锯断,每段7寸长,这是窑柴统一规格标准;

③将锯断的窑柴段用斧头劈开,每片窑柴保持八公分厚左右。一般一段都是两开到三开,大一点松木段要三开到四开;

④将劈开好的窑柴码好,每码高三尺,长一丈五尺,这个码也叫棍。每码六担窑柴,这是统一的规格标准,也是与山主结算山老费的数量依据。码与码之间保持两尺宽距离,以方便人行走。码好后一般存放三个月左右时间,待窑柴干透了之后搬运下山,一个柴场一般都有几十码,多者有一百多码,非常壮观。

以上四道工序是互相衔接的,每道工序都有自己的操作规范和劳动技巧。比如砍树,不仅是要把树砍倒,还要掌握树倒的方向,方向倒的好,省事工效高。老师父砍树,想要向一个方向倒就会向那一个方向倒。比如锯柴,两个人来回推拿一把锯一定要配合好,还要会修整工具(锉)。如配合不好不仅两个人吃力,工效也低。又如劈窑柴,更要有熟悉的劳动技巧,右手拿斧,左手握住柴段的中上部位,否则容易砍到自己的手。这些技巧是书本没有的,完全靠老师父手把手教,亲自作示范,老手带新手,父传子,子传孙,这样传承下来。

(二)窑柴运输与水放

窑柴运输工作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因为途中有几次转运,它关系窑柴安全和成本。

1、山运。所谓山运是指从高山运至山脚下的小溪河边。这完全是山路,要爬山越岭,坡度都在30度以上。制有专用的短扁担,竹制夾篮等运柴工具。运输路程近者三至五里,远者七八里,完全是人工肩挑,工作非常辛苦,需要强壮的劳动力才能胜任此项工作。

窑柴运到小溪河边,存放有几个月的时间,在小溪河面上搭成木架,将窑柴堆放在木架上面,堆成柴蓬(可堆放两三人高),保持窑柴通风干燥。

2、水放。什么叫水放?即在春雨暴发时将窑柴投入水中,借用水的浮力,让窑柴散放随水漂流,自动流放到窑柴关卡。这种水放运输方式是浮梁独创的运输方式。

为什么窑柴运输选择这种方式呢?因为窑柴是松木制成的,松木生长重点在山区,山区只有小河小溪无法通船,用人工运输,运输路程都在10里左右,有的有20里30里。每一个劳动力一天只能运两担,远者只能运一担,耗费人力多,运输成本也高。这种水放运输方式可以大大节省人力,降低运输成本。虽说有一点风险(掌握得好可以控制),这是山区窑柴最好的运输方式,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劳动人民的一种创造。水放具体要做好三件事。

①筑牢一座拦柴关卡

在河两岸各安装一根牢固的柱子,用一根酒盅一样粗的铁缆绳子横跨过河,铁缆绳两头栓在柱子上。用铁丝制成铁丝网,网洞要有小酒盅一样粗,网上面拴在铁缆绳上,网下边沉入河底,水可以照常流通,窑柴拦在关卡内。

修建拦柴关卡一定要保证质量,修建得牢固,在洪水警戒线内确保安全。历史上也有被洪水冲破关卡的教训。

拦柴关卡地点一定要选择在能通船,水势平稳,便于码放窑柴的地点。浮梁历史上建造关卡地点有:

小北港河关卡建在经公桥镇的港口村。

建溪河关卡建在蛟潭镇的乌田和建溪港村。

西河关卡建在三龙镇的芦田村。

东河关卡建在瑶里镇三墩。

江村、兴田等地凡是有水运地方都建有这种关卡。

②抢抓春雨暴发的机遇

古语说易涨易退山溪水。深山里春雨暴发一次只有十多个小时,能水放窑柴的雨,一个春天也难得几次。夏季雨水充足,为什么不选择夏天水放呢?夏季虽说雨量充足,但夏季洪水季节水放危险性大。所以选择春天的桃花水水放是最安全、最佳的时机。

我们要未雨绸缪,事先做好一切准备,包括劳动力的组织,劳动工具雨具灯具的准备,检查清理河道的工作以及窑柴到关卡后窑柴起岸劳动力的安排等。一旦春雨暴发,就要及时调动劳动力,如同军队上阵打仗一样集中力量突击,将窑柴往水里投放,一刻钟也不能停留休息。如是头天晚上下了暴雨,白天组织劳力突击投放,白天未完成任务,点上灯光火把连夜突击干。总而言之,要抢住这个难得机遇,抢住一次即得到一次,抢不住只有下次再来。

③组织好水放

水放窑柴如同放鸭人赶放鸭子一般,大量窑柴在水面上随水漂流,我们要组织适当人员跟随在后面清理。如有少量窑柴搁浅或者进入旋涡里,要有人帮助清理出来。有时河道临时遇有新的障碍物要及时排除。这种水放有的一天到两三天,路远者需要更长时间。

总之,负责水放人员要负责把所有投放到水里的窑柴百分百投放到拦柴关卡,经过老板验收才算完成了窑柴水放任务。

窑柴水放在浮梁县历史悠久、社会各阶层人士及官方都很重视。2018年4月9日,景德镇市陶瓷历史文化研究会考察组的同志路经蛟潭梅源,偶然发现一块洗衣服的青石板上有许多密密麻麻的字,但还可以辨认。经过仔细辨认是清朝道光七年二月的一块记载解决窑柴水放纠纷的石碑。碑文详细记载了水放纠纷的发生、调查、调解和处置的经过。碑文最后确认在早春水量较小时,水放窑柴在乌田起堆装运;在水量大时,水放窑柴在建溪起堆装运,化解了民事纠纷。这块字跡斑驳的石碑,竟成了浮梁县衙觧决窑柴水放纠纷的最好历史见证。

3、船运。所谓船运实际上是长运。浮梁窑柴长运里程一般在50里到100里以上。最近者也在30里以上。长运以船运为主,船运窑柴数量占总产量70%左右。浮梁境内共有各种船只200多艘,主要是装运窑柴和槎柴。

北港河水深,北港船大,载重4吨到7吨。西河水平缓,叫西港船,船身较长,船底宽,载重约10吨。东河水较浅,东港船叫鸦尾船,船身较轻、较窄,载重约4吨。南河船叫南港,载重4吨,南河窑柴船运只占40%左右,每用艘船有2名船工。

浮梁地形是东北面高,南西面低,景德镇处在浮梁南西面昌江下游,因此所有船只出发都是要纤夫拉纤逆水,装柴顺水而归,是单边运输即空船去装柴回来。

在无公路的历史条件下,水运非常关键。在唐宋时代,都是在农村山区窑柴资源多的地方筑窑烧炼陶瓷。当地资源烧完后,柴窑先后往南河边的湘湖街、白浒湾、湖田等地迁移。到了元明朝,农村所有的柴窑逐步迁移到镇上。这是为什么?因为景德镇地处昌江河中下游,是浮梁东南西北四河汇集处,这里窑柴收购运输浮梁全县的窑材都方便,加上祁门、鄱阳到景德镇的便捷水道,让景德镇成为水运中心,这样景德镇有了充足的窑柴资源。窑火千年不熄,得益于水道。

4、排运。窑柴利用竹木排运是南河运输方式中独有的,排运占南河窑柴总量50%以上。从玉田水库以上包括西安、长源、北安、钱程等地,这些地方既是窑柴的重点产地,同时也是毛竹杉木的产地。竹木做成排,把窑柴捆扎好放在排上,利用水力运放到镇上销售。利用排的运费比船运费成本要低30到50%。

排运散装不行,要求把窑柴箍好(用竹篾做成的箍),再把箍好的窑柴安放在竹排上,前后两排用绞绳串好扎紧即可。

5、车运。即利用当地独轮车人工推运,每车每一次可运两担到三担,运输路程一般在二十里到三十里。推车工人,名叫车夫,都是当地农民。它们三五人或六七人结为一伙,路上遇有什么事故可以互相帮助。洪源、罗家、黄泥头、竟成近郊地区都是这种运输方式。这种运输十分辛苦,要强壮劳动力,每天往返路程都在六十至七十多里。都是高低不平的羊肠小道,每天劳动的时间都在十二小时以上。

6、短运。所谓短运即是由市区河边运至窑坊。市区有一支基本固定的窑柴运输专业队伍,由社会闲散劳动力和失业工人组成。负责人叫把头,把头负责协调各方面关系,联系业务。窑柴有专门的挑运工具夾篮,规格、大小尺寸标准都是统一的。凡是参加柴运者都必须到把头处登记,领取运柴工具,不愿挑运退回夾篮即可。这种运输完全是人力肩挑到窑坊,串街走巷,还要运上三层高的柴楼也是很辛苦的。

(三)窑柴购销与经营

浮梁县县志记载在明代景德镇瓷窑有九百余座,绝大部分是烧用窑柴。据推算景德镇在正常年景,全镇一年消耗窑柴都在200万担左右,80%以上由浮梁生产供应,有接近20%来自祁门和鄱阳两地。大批量的窑柴从农村四面八方收购运到镇上,工作量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历史上官方没有这方面机构和人员,究竟是如何操作运转呢?

1、有一支基本稳定窑柴经销队伍

景德镇和浮梁农村都有一批窑柴经营者,镇里经营者称柴行。大部分是专营,有的祖祖辈辈经营窑柴。农村经营者称柴客,农村绝大部分是兼营。农忙时务农,农闲时从事窑柴生产经营。柴行有大中小之分。大柴行老板大资本雄厚,一年经销窑柴都在5万担以上。如赖德昌、谢长容、永和祥、永和睦、方振兴、谢长顺等都是在景德镇有名的大柴行老板。中等柴行自己有部分资本,还要从银行部分贷款,经营量在1万至5万担。小柴行是小本经营,一年经销近万把担。窑柴价格、窑柴规格标准以及行业内部矛盾,窑柴行业协会协商解决。窑柴经营行业是一个有利可图的行业,有部分人以经营窑柴谋生,也有少数人经营有方发了财。陶瓷也得益于有这些柴商组织,窑柴才源源不断的供应给窑户。

窑柴经营也是一个艰苦的行业,因为窑柴产地在农村四乡八坞,深山老林,要想购得更多窑柴就必须深入农村,不分晴雨,也不分天冷天热,长期奔波。从事收购工作确是辛苦,窑柴生产经营者为陶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几种经营形式

窑柴经营形式多种,机动灵活,主要经营方式有三种:

①一条龙的经营方式。旧社会农村的山主,即山地所有权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地主,公堂、富农的。

柴行直接与山主签订购买山上活立木的判山合同,判山合同包括每担窑柴山老费和砍伐期限以及防止山林火灾等。

柴行直接雇请劳动力砍伐、制作和运输,签订劳资合同。山区窑柴生产分三段进行的,砍伐制作码好为一段,山运为第二段,水放为三段。劳资合同可分三段签,三次结算付款,也可一次签订,总的结算付款,这些均以劳资双方商议为准。

柴行直接雇船工把窑柴运送至镇上。这样一条龙的全方位经营方式,小柴行是无力的,只有赖德昌、谢长容这样的大柴行所为。这样大老板农村也有,如浮梁县的大地主姚以南,他是浮梁峙滩乡梅湖姚家村人,峙滩梅湖路边山地都是他的,他家有几十名长工,利用自己的长工砍伐自己山上松木制作窑柴,自己运输(峙滩一带山不用水放),自己雇船工输送至镇上销售给柴行,一年生产和经销的窑柴也在几万担。

②预约收购,城乡连营

经营操作是农村柴客进山,与山主签订合同。柴客再与柴行协商签订预购合同。合同的内容包括窑柴质量及每担价格,预付定金数量、交货地点和期限。柴行按照合同预付定金就算买卖成交了,其他事不用管。柴客负责判山,窑柴砍伐制作运输。有水放就水放,把窑柴运到指定地点,所有操作管理成本核算盈亏等全由柴客自行负责。窑柴运到合同规定的地点,柴行负责按照合同议定价格收购,再雇船运至镇上销售,这种经营方式占大部分。

③现货交易

这种经营属于小本经营,中小柴行所为。景市近郊属于丘陵地区,有部分中小号山三十五十亩或者一百两百亩所产窑柴几百担或者千把担,也不须水放。当地农民以搞副业方式在当地判山(有少量自己的山),以自己劳动为主,也有时雇请几个人帮忙,生产制作窑柴,挑运到路边码好。镇里柴商进村收购,柴价面议,谁家价钱好就卖给谁家,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3、几个共性的问题

①业务渠道基本稳定。无论哪一种经营方式,他们都有自己的业务渠道和人际关系及经营的地区,他们这种关系多数比较稳定,不是一两次或者一两年,有的是一干就是十几年二十年,甚至是干一辈子。有的开始时属于买卖关系,时间长了变成了朋友,还有的变成了亲戚。

②讲信用。无论做什么买卖,信用都是第一位,签订合同双方要严格按合同办事,有些是口头协议,口头协议也是君子协议,双方都要遵守执行。

③双方互利。做买卖自己要赚钱也要让对方得到合理的利益,要双方共赢,不得见利忘义,否则合作就难以长久。

④要和谐共事。遇有矛盾双方商谈解决,互相包容,能让步者则让步,万一谈不好也不要红脸,买卖不成仁义在,红了脸下次就难以见面。

⑤注意守规矩。行业之间相互有竞争,但都要遵守行业规矩,不能损人利己。

许多柴行和柴行伙计都反映说浮梁老表善良、和气、好共事,好商量问题,也讲道理、讲信用、讲规矩,与浮梁人做买卖讲赚钱、也讲感情、讲仁义。长期历史证明,窑柴的购销,景德镇与浮梁农村之间从未发生过什么大的纠纷。

这里还有件很有重要的事,抗日战争暴发,景瓷受到严重创伤。日本鬼子飞机曾轰炸过景德镇,部分瓷厂被炸。日本鬼子还一度占领了长江水路。此后,有一个期间外销瓷器几乎全部阻断,内销数量也是一减再减,不少瓷厂倒闭,有一批柴窑停火或半停火,大批瓷业工人失业。窑柴全行业困难比瓷厂困难更大,不少柴行倒闭,有少数以经营窑柴为生的柴行老板连吃飯都发生困难。因为窑柴买卖合同有许多都是在抗日战争未暴发时签订的,农村许多柴客非常理解和同情柴行老板。他们都认识这些困难,是日本鬼子侵略我国造成的。这是国难,国难当头,人人有责,我们要共负国难。有的主动提出按照实际成本降价让利销售,有的提出修订原来签订合同,有的提出原有合同废止,还有的老关系户主动在农村帮助销售瓷器,借钱借粮等实际行动支持柴行度过当前难关,不少柴行老板被感动的泪流满面。

三、窑柴管理与安全

  自浮梁官方发布了民众生活用火禁止烧用松柴的禁令以来,人民群众逐步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对窑柴做到不烧、不拾、不偷(简称三不)。窑柴是烧炼陶瓷的好燃料,本来也是人民日常生活用火的好燃料。而浮梁人民就是千百年来长期坚持做到“三不”,不管是改朝换代或发生战乱,从不变样。窑柴散布的地点很广很广,生产场地小溪边、放水柴卡边、昌江河边、路边等地都堆放有窑柴,无遮无栏无人看管,日晒夜不装。而广大人民群众就是自觉的不拾、不烧、不偷。这项工作做得如此之好,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查不到历史上文字记载,但传说不少。

传说之一,重视对人民思想教育。

在浮梁县农村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这样三句话。

1、家有万贯财,莫动官窑柴。

2、家有千担米,莫动窑柴皮。

3、家有千担糠,莫动窑柴桩。

这三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教育人民群众要爱护窑柴、管好窑柴。窑柴是专门用于烧造陶瓷的,陶瓷是我们中国的伟大发明。中国在世界上素有瓷国之称,郭沫若曾写诗赞道: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China在英语里是瓷器,也是中国。而且只有景德镇的瓷器才能有资格代表中国。因此支援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和管理决不是一般的问题,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是爱国的实际行动。因此,浮梁人对搞好窑柴生产和管理就是爱国,这种爱国思想在浮梁人的思想里根深蒂固,同时浮梁人还为自己生产的窑柴烧出瓷器质量好、名扬天下感到光荣自豪,这种光荣感在浮梁人民群众思想中也是深厚的。这是浮梁人能长期搞好窑柴生产和对窑柴长期做到“三不”的底气和动力。二是警示少数觉悟低不遵守规矩的人。窑柴是不能动的。私人烧了窑柴,不管你是什么动机,不管你多么有钱,也不管你有多大政治势力,都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1957年我在峙滩区工作时,兴田乡党总支书记汪剑峰讲过一个故事,是他小时候听老爷爷讲的。

浮梁北乡有一山村,全村住有近十户人家,全村都姓汪。村里有一户人家很有钱,年近六十岁,辈分也大,村里人都称为汪老大。他自己是读书出身,他还有一个儿子在京城,做官五品,名叫汪永祥,他很聪明,为官清正廉洁,对家也很好,也受朝廷的厚爱。有一天家乡来信父亲过世,他本想请假回家安葬父亲,当时他负责一项工作正处在紧要关头,不能抽身。他想忠孝难两全,便与夫人商量。夫人姓徐名叫金花,夫人娘家父亲也是五品官,夫人很贤惠,支持丈夫,满口应承回家替夫葬父。临行时他拉住夫人的手说,这次你替我回家安葬父亲,让你辛苦了。父亲丧事要办得风光一点、热闹一点,多花一点钱无所谓。

这是汪夫人第二次回浮梁(结婚时来过一次)到家。与汪总管商量父亲丧事安排,按照丈夫两个一点的意见安排做七天斋事。请三次酒(买水、入棺、出殡),请和尚要购买猪羊和各种菜食,最后讲到要购买柴火。夫人说柴火也要买么?汪总管说要买,夫人是很精明的人,问菜园北面一堆柴火是否是家里的,汪总管回答是家里的,都是窑柴。窑柴县里有规矩,是不能烧的。夫人再次问,窑柴是否是家里的柴,汪总管回答肯定。年前老爷子身体还好,雇人在自己山做几千担窑柴,这一点柴因未干透不能水放,就留下来未处理。这时夫人说你真是山里人未见过世面,胆小如鼠,自己的山,自己做的柴,好的都卖给柴商,留一点次品自己烧会犯法,这是哪家王法?窑柴不卖,烧自己柴,有什么问题由我负责,这样汪总管不敢多说了,那就烧了自己柴。结果真的有人揭发,县长接到信,就来到汪家,夫人热情接待,问县官大人来此何事,县官说我来有三,一是给汪老爷送香;二是看望汪大夫人;三来顺便有一点公事。夫人问什么公事?县官说:有人举报你家烧了窑柴,不知真假,前来查实。夫人满口应承是烧了松柴,好的柴都卖给柴商,烧的都是次品。县官说了一声,哎呀!浮梁县窑柴私人不能烧的哟!烧了是要受罚的。夫人说你们县里规矩我不知道,不大理解,我家永祥父亲的户籍在浮梁县,现在我和永祥都长期不在浮梁住,不能算浮梁县人。浮梁规矩只能规范浮梁人,不可规范外地人。县官说你这情况确有点特殊,我只有报请上方。夫人口气很硬的说,你上报那里都可,上报皇上都可。县官回县呈文皇上,皇上很快批示说浮梁县判决合法有效,汪家被判罚三百两银子,分文不能少,看在汪家一心为朝廷工作的份上,法律责任免除。

传说之二,要有顺民政策。

窑柴是烧炼陶瓷的好燃料,这是在长期实践中得到证明的。浮梁官方按照好柴好价,欠柴欠价,按质论价的原则确定窑柴价格比其它木质燃料价格高20%-30%。这一政策既考虑了瓷行的生产成本,更主要是确保柴农和柴商合理的利益,得到了广大柴农和柴商拥护,这也是能长期做好窑柴工作主要原因之一。

浮梁各地还流传这样一首顺口溜

窑柴窑柴官窑柴

窑柴松树山地栽

窑柴天生烧瓷器

穷人赚钱好买卖

陶瓷出口创外汇

美好声誉全球扬

窑柴瓷器同命运

一母所生双胞胎

窑柴管理是官事

不烧不拾理应该

1959年我亲身遇到一件事。中共景德镇市委决定市县合署办公,我被下到红卫人民公社任第一书记(现属经公桥镇),到任时正是早稻插秧。早稻插秧刚结束,市委召开紧急会议,颁发了三项规定:

1、市内从各瓷厂抽调一万名劳动力上山开发山区,砍伐窑柴;

2、农村组织30%劳动力上山砍伐窑柴,支援陶器;

3、市委常委副市长下农村人民公社蹲点指导协助工作。

市委再三强调,理解者要执行,不理解者也要执行,在执行中去加深理解。我听后感到市委对窑柴工作如此重视,深受启发。但对在农村田间管理的关键期间,组织30%劳动力上山砍窑柴,担心生产队和广大群众难以接受。当时虽有这种想法但不好说,只有先了解情况再看。我是共产党党员,按组织原则办事下级服从上级,贯彻执行。但担心到生产队群众不理解产生顶牛,因此,我回公社后将市委布置精神原原本本认真的传达贯彻后,就亲身深入到鸦桥刘家等地听取意见。有一天鸦桥村开群众大会,传达研究安排劳动力上山砍窑柴工作,我到会听取群众意见,绝大多数人说按上级布置精神办,没有意见。其中有几位老年人说,旧社会窑柴是给御窑厂烧瓷器,是给皇上和皇宫里用的,我们祖辈都感到光荣自豪。现在解放了,我们窑柴是给国家瓷厂烧瓷器,现在瓷器绝大部分用于出口换取外汇,换取国家需要的重要紧要物资。瓷器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瓷器生产主要是我们景德镇,我们完不成计划,国民经济将遭受重大损失,其它地方无法补上。粮食当然也重要,但全国生产地方多,随便哪里增一点就可补上。因此,我们要有国家观念,响应国家号召,以搞好窑柴生产的实际行动支援国家建设。再说对我们也有好处,在旧社会柴商来得多,窑柴畅销,窑柴价钱好给我们增加收入。柴商来得少,窑柴欠销价钱也不好,我们收入也减少。现在政府号召我们多生产窑柴,拿钱收购,今年我们肯定可以增加收入,我们这个地方自己粮食没有问题,卖余粮可能有一点影响,我们多生产了窑柴,余粮少卖一点,我相信政府也可谅解。这样,我担心群众不理解的一块石头也算落了地,群众对窑柴生产道理的认识如此深刻,我深受教育,这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能长期坚持做到窑柴“三不”的根本原因。

传说之三,依靠群众的自觉。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我们一切事业都应该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我们制定各项工作策略,只要是真正于民有利的,人民是会自觉遵守贯彻执行的。问题关键在于把道理向人民群众讲清楚。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小时候父母亲经常说,窑柴是官柴是专供烧陶瓷用的,我们老百姓不能烧,烧了会犯法的。再说窑柴也是我们一项主要副业收入,窑柴又是日晒黄金夜不收的物资。如果我们乱烧乱拾,窑柴安全得不到保证,市里柴商不来收购,我们窑柴卖不出去,减少了收入我们自己也吃亏。窑柴不拾、不偷、不烧不仅是对烧陶瓷有利,对自己也有利,从懂事时候起就不断受到熏陶。父母亲是言教、身教,双管齐下。不仅是我家是这样,村里其他家也是这样教育自己家人和后代。

我小时候听过我奶奶姚穗贞讲过一个“五女”哭笑窑柴皮的故事,当时我家在白石园村住,全村五户人家,有一户是三年前从渭水东坑坞搬过来的。名叫王才仂,全家四口人,母亲姓金,五十多岁,身体好,人都称金奶奶,妻子徐竟花劳动好,胆小,女儿名叫巧儿,王本人勤劳也机灵,生活过得平稳。一九一九年正月家里来了客人,一位是徐竟花的妹妹徐小花,带了女儿,名叫滔滔,来拜年。另一位是金奶奶女儿冬梅,也带一个女儿苗苗来给母亲拜年,冬梅当日就回去了,苗苗喜欢跟巧儿玩,不愿回去,金奶奶让苗苗留下过几天再送她回去。正月十四,早上王才仂与老婆商量,我已经联系好竹排把我们与程老板联合买的窑柴运到镇上。窑柴还没有箍好,你今天去箍好。徐说没有问题,我会把它箍好。吃过早饭徐竟花来到双河口窑柴堆场箍柴。金奶奶叫巧儿给母亲徐竟花送午饭,苗苗、滔滔两个小妹也要跟着一起去,这时徐小花也说要去,四人一起给徐竟花送饭。徐竟花见四人送来饭很高兴,洗洗手到堆场东边小草棚里吃饭。徐小花陪着姐姐吃,巧儿带着两个小妹在堆场西边玩。堆场还有余火,这是上午堆场上有两男人在做排,它们吃烟烧的火。这两人回家吃午饭去了,留下的余火,三位小孩拾了一些毛柴重新把火烧着了,火烧的旺。巧儿肚子痛,要大便,巧儿对两个小妹说,你们就在这里玩不要走动,我大便好了马上就回来。在巧儿去大便时,两个女孩不断往火堆里添柴,堆场里遍地都有窑柴皮,随手拾了些窑柴皮投入火中。窑柴皮含有松脂,火烧时发出啪啪的响声,小孩听有响声很高兴,其它柴都不拾,专拾窑柴皮往火里投,窑柴皮越多火势越大,响声也越响。两个小孩正在玩得高兴时,巧儿回来了。巧儿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它知道窑柴皮是不能烧,不能拾的。看见两个小妹烧了许多柴皮,是给家里惹下了大祸,哭着叫起来,不好了,不好了,不得了,哭到母亲面前。徐竟花刚吃完午饭,见女儿大哭,问哭什么?巧儿说两个妹妹烧了好多窑柴皮。徐竟花赶到火堆现场,见火堆全是窑柴皮,吓得一时说不出话来,好久才哭出一声,说不得了啦!惹出了一场大祸,一边哭一边骂巧儿你为什么带小妹妹玩火,巧儿感觉受了委屈,哭得越厉害。这时徐小花见姐姐和外甥女哭得如此厉害,也知道窑柴皮是不能拾、不能烧,自己女儿给姐姐家惹下了大祸,实在是过意不去,也哭起来,同时打女儿,你们为什么玩火。小滔滔见两个大人和巧儿都哭,苗苗也哭,窑柴皮是它两个人投放的,祸是它们闯出来的,也吓得哭,结果5人哭成一团。此时上午在堆场劳动的两男人吃过午饭回来了,这两个人一个名叫张宗仁,近六十岁。另一名叫李志,五十五岁。张问徐竟花哭什么,徐说两个不懂事的小女孩烧了许多窑柴皮。张仔细的看了一下,说不要紧,事情发生了哭也没有用,又说我看可能不要紧,你们烧的窑柴皮是在野外烧的,不是拾到家里烧水煮饭的,又确实是两个不懂事的小孩烧的,徐竟花问要不要紧,张说我看没有事,徐听张说不要紧没有事又笑了起来。徐竟花笑起来,徐小花听说没有事见姐姐笑也笑,其他三个小女孩子也笑起来了。这就是五女哭笑窑柴皮的一段故事。从这里也可看出,浮梁人不烧窑柴,不仅深入人心,在思想上也是根深蒂固的。

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陶瓷快速发展,窑柴供应日趋不足,难以满足陶瓷快速发展。基于这种情况,1963年,煤烧陶瓷试验成功,陶瓷烧炼改用煤烧,从此时起,窑柴和柴窑均退出历史舞台。

在1980年期间,当时市委非常担心柴窑烧炼技术失传,市委下决心自己投资在蟠龙岗(利用拆掉旧柴窑的材料),由陈锦章同志负责建一座烧松柴的柴窑和手工作坊,名为古窑厂,其目的作为文物保护和世代传承下去,供游人参观。

进入21世纪后,窑柴和柴窑悄然自发地重新发展起来,有部分民营企业在制作仿古瓷时,都专门新建柴窑和使用窑柴烧制。2017年冯氏祖传柴窑被邀进景市陶瓷工业园区。全市目前约计建有柴窑30来座。柴窑是我们的传统窑,是我们的当家窑。景瓷能成为全国制瓷高峰起主导的作用是柴窑。窑柴和柴窑退出历史舞台已有四五十年,今天能重新崛起是一件好事,有其特殊深远的意义。

习总书记视察景德镇市,给我市陶瓷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窑柴和柴窑会有新的作为。只要我们重视和加强领导,一定能把窑柴和柴窑的烧炼技术、手工制瓷工艺以及千年窑火不熄的陶瓷文化世代传承下去,在新的征途上创立新的业绩,再立新功。

千百年来,在窑柴生产、经营管理的实践中培养造就出自己独有思想精神风貌,也是一笔宝贵财富。比如,在劳动中,“勤劳智慧,敬业创新”的宝贵精神;在民俗民风中,“对窑柴‘三不’形成了群众习惯”的优良作风;在经济交往中,“重合同、守信用、讲合作、讲双赢”的务实作风;在人际关系中,“善良朴实、海纳百川好共事、善待人”的高尚品德;在人际交往中,“重视讲正理、崇正义,遵纪守法”等。这些思想精神财富也是陶瓷非物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传承和发扬光大。

景德镇瓷器能成为全国制瓷高峰,名扬天下,千年窑火不熄,窑柴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优质瓷石高岭土,丰富的松木燃料,四通八达的河流水系,共同构成了一个瓷业生产所需的天然资源供给系统。这三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这三者又各有独特的绝对优势,创造了千年不熄的窑火。

陶瓷是窑柴火焰中飞出的金凤凰,窑柴是瓷器背后的无名的英雄! 

结束语:

半城窑炉满地柴,

四面八方水运来。

延烧窑柴亿千担,

烧出名瓷天下扬。

默默无闻燃自己,

不图名利尽本能。

感谢窑兄长帮助,

窑火无声耀千年。

                             二0二四年十二月

下一篇:没有了